最新动态

您的位置: 政策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 最新动态

盆腔炎(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)中医诊疗方案 (2017年版)

发布时间:2022-11-24 来自:

盆腔炎(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)中医诊疗方案

2017年版)

一、诊断

(一)疾病诊断

1.中医诊断标准

参照《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》(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2年)、“十二五”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《中医妇科学》第3版(罗颂平、刘雁峰主编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2年)相关内容。

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,腰骶部酸胀疼痛,常在劳累、性交、经期加重,可伴月经不调,白带增多,低热,疲乏,或不孕。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,结合B超检查、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。

2.西医诊断标准

参照《临床诊疗指南》(中华医学会编著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7年)、卫生部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妇产科学》第8版(谢幸、苟文丽主编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3年)相关内容。

1)症状:下腹疼痛,腰骶部酸胀疼痛,常在劳累、性交、经期加重,可伴月经不调,白带增多,低热,疲乏,或不孕。

2)体征:子宫常呈后位,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,子宫肌炎时,子宫可有压痛;若为输卵管炎,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,并有压痛;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,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,活动多受限,可有压痛;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,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、压痛,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、变硬、触痛。

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:子宫活动受限(粘连固定)或压痛;附件区压痛。

3)实验室检查

①妇科超声检查: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、输卵管积液或增粗,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。

②血常规、血沉检查: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,或中性粒细胞增高,或血沉加快。

③白带常规、BV检查: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,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。

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:可发现衣原体、支原体、淋球菌等病原菌。

(二)证候诊断

1)湿热瘀结证:下腹胀痛或刺痛,痛处固定,腰骶胀痛,带下量多,色黄质稠或气臭;经期下腹痛加重,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,口腻或纳呆,小便黄,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;舌质红或暗红,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,苔黄腻或白腻,脉弦滑或弦数。

2)气滞血瘀证:下腹胀痛或刺痛,情志抑郁或烦躁,带下量多,色黄或白质稠;月经不调,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,经前乳房胀痛,情志不畅则下腹痛加重,脘腹胀满;舌质暗红,或有瘀斑瘀点,苔白或黄,脉弦

3)寒湿瘀滞证:下腹冷痛或刺痛,腰骶冷痛,带下量多,色白质稀;经期腹痛加重,得温则减,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,经色暗或夹血块,大便溏泻,形寒肢冷;舌质淡黯或有瘀点,苔白腻,脉沉迟或沉涩。

4)肾虚血瘀证: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,腰骶酸痛,带下量多,色白质清稀;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,头晕耳鸣,经量多或少,经血色暗夹块,夜尿频多;

舌质淡黯或有瘀点瘀斑,苔白或腻,脉沉涩。

5)气虚血瘀证:下腹疼痛或坠痛,缠绵日久,痛连腰骶,经行加重,带下量多,色白质稀;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,经血淡暗或有块,精神萎靡,体倦乏力,食少纳呆;舌淡黯,或有瘀点瘀斑,苔白,脉弦细或沉涩无力。

二、治疗方法

(一)辨证论治

1.湿热瘀结证  

治法:清热除湿,化瘀止痛

1)推荐方药:银甲丸加减。金银花、连翘、升麻、红藤、蒲公英、生鳖甲、紫花地丁、生蒲黄、椿根皮、大青叶、茵陈、琥珀末、桔梗等。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。

  2)直肠给药

选用清热除湿、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。将药物浓煎备用,每次取药液50100毫升,温度3840℃保留灌肠。或根据辨证选用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或中药直肠栓剂直肠纳入。每晚1次,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14天,经期停用。

3)中药外敷:选用清热除湿、化瘀止痛类中药外敷。将药物(可粉碎成粗颗粒或打粉)放入大小适中的布袋,温水浸湿后,隔水蒸30~40分钟,暴露治疗部位,在局部垫1~2层毛巾将药袋置于上面,趁热敷于下腹部或腰骶部,直至药袋由热变温后停止治疗。治疗时间30~40分钟。每日1次,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14天,经期停用。

4)中药离子导入

选用清热除湿、化瘀止痛类中药,将药物浓煎备用。每次取药液50~100毫升浸入治疗垫,置于治疗部位,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导入,使药物通过局部皮肤直接渗透和吸收。每日1次,每次30分钟每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14天,经期停用。

2.气滞血瘀证

治法:疏肝行气,化瘀止痛

1)推荐方药:血府逐瘀汤加减。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生地黄、牛膝、川芎、桔梗、柴胡赤芍、枳壳、甘草、香附等。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。

2)直肠给药

选用疏肝行气、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。治疗方法、疗程、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。

3)中药外敷:选用疏肝行气、化瘀止痛类中药外敷。治疗方法、疗程、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。

4)中药离子导入

选用疏肝行气、化瘀止痛类中药,将药物浓煎备用。治疗方法、疗程、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。

3.寒湿瘀滞证

治法:祛寒除湿,化瘀止痛

  1)推荐方药: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。小茴香、干姜、延胡索、当归、川芎、肉桂、赤芍、生蒲黄、五灵脂、制没药、桂枝、茯苓、丹皮、桃仁等。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。

2)直肠给药

选用祛寒除湿、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。治疗方法、疗程、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。

3)中药熏蒸疗法

选用祛寒除湿、化瘀止痛类中药治疗。使用中药熏蒸仪器,药物装袋放进盛有热水的熏蒸煲中,加热出蒸气,将熏药温度逐渐调试至患者适宜耐受程度,根据熏蒸部位安排患者体位。每次30分钟,每日1次。

4)灸法

根据病情选择应用艾灸、温盒灸、热敏灸等疗法。常选穴位:中极、关元、气海、神阙等。每日1次,每次15~2O分钟。

4.肾虚血瘀证

治法:补肾活血,化瘀止痛

1)推荐方药:温胞饮合失笑散加减。巴戟天、补骨脂、菟丝子、肉桂、附子、杜仲、白术、山药、芡实、人参、生蒲黄、五灵脂等。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。

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。

2)直肠给药

选用补肾活血、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。治疗方法、疗程、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。

3)中药外敷:选用补肾活血、化瘀止痛类中药外敷。治疗方法、疗程、注意事项同寒湿瘀滞证。

4)中药熏蒸

选用祛寒除湿、化瘀止痛类中药熏蒸。治疗方法、疗程、注意事项同寒湿瘀滞证。

5.气虚血瘀证

治法:益气健脾,化瘀止痛

1)推荐方药: 理冲汤加减。 生黄芪、党参、白生山药三棱莪术生鸡内金、白芷、延胡索、苏木、怀牛膝、续断等。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。

2)直肠给药

选用益气健脾,化瘀止痛类中药或随症加减。治疗方法、疗程、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。

3)中药外敷:选用益气健脾,化瘀止痛类中药,治疗方法、疗程、注意事项同湿热瘀结证。

4)灸法:根据病情选择应用艾灸、温盒灸、热敏灸等疗法。常选穴位:关元、气海、神阙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。每日1次,每次15~2O分钟,隔天灸1次,连续灸30次。

  (二)物理治疗

针对慢性盆腔疼痛、盆腔炎性包块、输卵管粘连积液,可选择应用盆腔炎治疗仪、微波治疗仪、超声电导仪、光子治疗仪等。上述治疗仪是应用电、热、磁、微波、超声、光子等各种物理治疗方法,适用于该疾病各证型,可根据病情确定疗程。

(三)护理调摄要点

起居调理:慎起居,避免过度劳累,适当锻炼、增强体质。注意经期卫生,避免不洁性生活。保持会阴部清洁,治疗期间忌性生活、盆浴。

饮食宜忌:湿热瘀结证忌食油腻、辛辣刺激食物;寒湿瘀滞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;气滞血瘀证宜进食疏肝解郁之品;肾虚血瘀、气虚血瘀证宜进食益气扶正之品

情志调摄:保持良好心态,消除紧张焦虑情绪,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
三、疗效评价    

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》(2012年)、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(2002年版)“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”,《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》(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,中国中医药出版社,2012年)拟定。

(一)评价标准

1.主症疗效标准

临床痊愈:治疗后症状(下腹疼痛或/和腰骶疼痛或/和带下异常)消失。

显效:治疗后症状(下腹疼痛或/和腰骶疼痛或/和带下异常)明显减轻,症状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。

有效:治疗后症状(下腹疼痛或/和腰骶疼痛或/和带下异常)有所减轻,症状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。

无效:治疗后症状(下腹疼痛或/和腰骶疼痛或/和带下异常)无减轻或有加重。

2.疾病疗效标准

临床痊愈:治疗后症状、体征消失,症状、体征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≥95%。

显效:治疗后症状、体征明显减轻,症状、体征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≥70%,<95%。

有效:治疗后症状、体征有所减轻,症状、体征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≥30%,<70%。

无效:治疗后症状、体征无减轻或有加重,症状、体征、辅助检查积分值减少<30%。

3.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:参照2002年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。

治疗前证候积分和-治疗后证候积分和

证候疗效数=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×100%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治疗前证候积分和

痊愈:治疗后各症状消失,证候积分值减少≥95%。

显效: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,证候积分值减少≥70%,<95%。

有效: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,证候积分值减少≥30%,<70%。

无效: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,证候积分值减少<30%。

(二)评价方法

1.主症疗效标准:按照盆腔炎(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)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(附件2),主症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。

2.疾病疗效评价:按照“盆腔炎(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)疗效评价指标” 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,见附件1。

3.中医证候评价:按照盆腔炎(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)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,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价,见附件2。

附件1

          盆腔炎(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)疗效评价指标

指标类别


评价指标

评分标准

分值

1  症

26

18

1)下腹疼痛

无下腹疼痛

0




下腹轻微疼痛,时作时止

2




下腹明显疼痛,频繁发作

4




下腹疼痛持续,影响工作、学习和日常生活

6



2)腰骶疼痛

无腰骶疼痛

0




腰骶疼痛不适

2




腰骶明显疼痛

4




腰骶疼痛,较难忍受,影响工作、学习和日常生活

6



3)带下量多

带下量正常,色质正常

0




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/2以内

1




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/2~1倍

2




带下量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,需用护垫

3



4)带下色、质异常

带下色、质正常

0




带下色、质轻微异常

1




带下色、质明显异常

2




带下色、质严重异常

3


8

1)经期腹痛加重

0